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

【爭產落幕】郭炳湘離開新地(00016-HK) 三兄弟平分股權

財華社新聞中心 年廿八,洗邋遢!對於郭老太「郭鄺肖卿」來說是一個特別日子,三個愛子在「爭產」一事終於「完美解決」,跟傷和氣事情說再見。隨著新地今午發出公佈,指郭炳湘因個人事務,已經辭任公司非執行董事職務,自昨日起生效。郭氏家族自2008年2月出現長達6年的風波亦劃上休止符。
新地於下午12時16分發出公佈指出,郭炳湘因個人事務,已經辭任公司非執行董事職務,自昨日起生效。郭炳湘確認他與公司董事局並無意見分歧,亦不知悉有任何有關他辭任之事項需知會公司股東。郭氏家族成員欣然宣布就處理家族權益一事達成共識。
公佈十分簡單,連郭炳湘離開由他父親一手創辦的兼工作多年的新地,公佈中連一句答謝也沒有,為郭炳湘離開增添一點疑惑,但至12時35分,新地發出新聞稿,向大家交代郭炳湘離開原因,並送上感謝與祝福。新聞稿全文如下:「依照鄺肖卿早前向三名兒子均分股權之聲明,郭炳湘及其家人,會與兩位弟弟及其家人,獲得相同數量新鴻基地產(公司)之股權。
此外,郭炳湘決定尋求公司以外的發展機會,並辭任公司非執行董事一職。他對公司未來持續增長和盈利能力充滿信心,郭氏家族亦感謝他對公司多年來的貢獻,並祝願他日後的發展成功。」
大仔曾不滿拿不到新地股份
值得留意的是,郭炳湘一直不服2010年新地就郭氏家族信託基金的權益分配的有關聲明,有關權益由「郭炳湘的家人」、「郭炳江及其家人」及「郭炳聯及其家人」攤分,但受益人不包括郭炳湘。今次「郭炳湘及其家人,會與兩位弟弟及其家人,獲得相同數量新鴻基地產(公司)之股權。」新炳湘為此打官司,而今次改變,肯定是郭老太又出手了。
消息人士向《財華社》記者稱,「今次安排只能用一個詞說,就是好事,對三兄弟都是好事。」消息人士稱,「郭炳湘早已自行在外面發展,今次他(郭炳湘)?到要??,對大家都好。」
08年2月開始,郭氏三兄弟由管理上不和發展至「爭產」,而至盛傳身為大哥郭炳湘向廉署舉報兩個細佬郭炳江與郭炳聯,令郭炳江與郭炳聯與數名高層捲入官司。困擾了6年的風波,終得到解決。
老太中風撮三兄弟在醫院密會
其實郭三兄弟化干戈為玉帛亦用了年多時間,而化解彼此間誤會核心人物就是郭老太。將三兄弟帶上和解之路,是於2012年中,郭老太在飽受家事困擾下,中風入住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老太健康出事了,但造就了決裂多時的郭氏三兄弟罕有在醫院密會,並製造日後和解之路。
一如郭炳江於老太健康出事後半年現身元朗教會會堂分享郭家近年的不幸事。家財萬貫的郭炳江笑言「錢買不到快樂」,更時常被煩惱困擾,他更主動透露郭老太年中一度中風昏迷,腦部長出血瘤,令他極度震驚,幸母親最終醒來,令他鬆一口氣。
的確,錢買不到快樂,也買不到血濃於水的兄弟情。但三兄弟要當過去的事從沒有發生亦非易。消息說,「郭老太一直不停化解彼此間鴻溝,加上自己年老,故已於近年安排新地股權分配。」
郭氏家族酌情信託基金於去年底突作出股份轉讓,身為郭氏家族基金及所持有全部新地股份權益受益人的鄺肖卿,突然「出招」,減持新地約3.38億股股份,持股比率由43.43%降至30.79%。有關股份分別被轉移至二房及三子的家族信託,令兩房人的持股量各自增加6.36%;事件隨即引起外界猜測,沒有參與今次股權變動的長子郭炳湘,是否不獲分配身家。
郭老太期後開腔,證實二房郭炳江及其家人的私人信託基金,以及三房郭炳聯及其家人的私人信託基金,已各自獲轉讓家族基金持有的6.36%新地股權,但強調長房郭炳湘的家人(即不包括郭炳湘本人),在新地股份權益並 無任何改變,三房權益依然均等。
郭老太透過發言人當時發出聲明指出,此次股權轉讓,是根據2010年10月4日公布的基金重組安排而進行。當時的重組安排是,三房各佔家族基金所持新地股權的三分之一。聲明指出,郭氏家族酌情信託基金及郭炳江與郭炳聯的家族信託所持的新地股份,將繼續持有作核心策略性長期投資。新地的管理層及業務策略將維持不變,以及不受是次股權變動影響。
今次新地新聞稿亦提到,「依照鄺肖卿早前向三名兒子均分股權之聲明,郭炳湘及其家人,會與兩位弟弟及其家人,獲得相同數量新鴻基地產(公司)之股權。」消息人士重申,「今次安排是對各方都好。」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或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

2014年1月23日星期四

月入七萬掹掹緊

【晴報專訊】上周特首宣讀施政報告後接受電台訪問,一名家庭月入三萬聽眾訴苦,怨未惠及中產。一句「月入三萬都算中產?」即成網上熱話,有月入七萬夫婦指幾乎月月清袋。學者指中產向下流趨普遍,表面風光的中產有苦自己知。
當日聽眾潘先生致電電台節目,聲稱夫妻收入近三萬元,家有雙胞胎,既要供樓又要請傭人,懇求特首幫幫中產。「中產定義」隨即變成網上熱話,更有網民撰寫「中低產生活寫照」,指家庭月入近七萬元,扣除一家三口生活開支,每月僅餘千五元,文章短短三日已有逾千個回應。
各地對中產定義有別,除了財爺曾俊華提過「飲咖啡及看法國電影」的中產妙論,亦有指擁國民收入中位數三分之二或多一倍,便可稱為中產。若按香港去年第三季個人入息中位數一萬二千三百元計算,月入八千二百元至二萬四千六百元也可稱為中產。
慳住用 旅歐變往東南亞
但現實中很多被視為中產族的打工仔,生活毫無中產質素可言。任職銀行管理層的黃小姐,一家四口住奧海城,家庭月入逾七萬,但扣除供樓、子女讀書及家庭使費,幾乎月月清袋。
「供樓要兩萬幾、兩個女返學及課外學習要一萬五千,請工人近六千,雙方父母家用近萬………大時大節使費增加,更要動用積蓄!」黃小姐坦言柴米油鹽樣 樣貴,平日使費也慳住用。「以前兩公婆去歐洲旅行,大女出世後轉去東南亞,細女讀幼稚園使費又增加,一年去唔到一次旅行。」她說以前覺得月入六萬已算中 產,但現時月入少於十萬的家庭,生活可能也「掹掹緊」。
機會少 專業人士向下流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說,學術界對中產並無統一定義,他直指,在百物騰貴的香港,月入三萬的家庭絕不算中產。他坦言,愈來愈多就業機會北移, 中產人士確有向下流動迹象;近十多年文職及技術人員的生活質素愈來愈接近基層,即使是律師及會計師,亦因香港就業機會減少,削弱了他們的市場競爭力,「工 作機會少了選擇,會令他們覺得前途向下流。」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名譽教授周永新認為,中產至少須擁有物業,月入要比香港個人入息中位數多一至三倍,即約二萬五千至四萬九千元。周指環球 經濟增長放緩,不少國家均有中產向下流動趨勢。他引述政府統計處資料指,五年前約一百零三萬人月入介乎一萬至二萬,去年第三季上升至一百三十八萬人,「但 亦有大群人的收入停滯不前,無法向上流動。」
黃洪建議,政府應致力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如發展創意及環保工業,增加就業機會讓中產可發揮所長,爭取向上流動。
記者:翟秀娟、譚琦恩、黃琳

2014年1月11日星期六

中 國 跑 贏 美 膺 「 貿 易 一 哥 」

http://std.stheadline.com/yesterday/fin/0111do01.html
內 地 去 年 進 出 口 總 值 為 4.16 萬 億 美 元 , 勢 取 代 美 國 成 為 全 球 最 大 貿 易 國 。
  (星島日報報道)歐美經濟仍處復甦階段,中國則一躍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中國海關總署昨公布,2013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4.16萬億美元(25.83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7.6%,增幅較2012年高1.4個百分點,更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並首次超越美國,取代其全球最大貿易國地位。

  據世貿組織統計,2012年內地商品貿易額達3.867萬億美元,僅較美國少150億美元。

  中國在2009年已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2010年並躋身為全球第2大進口國。2013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4.16萬億美元,並佔全球貿易額逾10%,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鄭躍聲

形容,這是外貿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的里程碑。

過去30年來,中國貿易額每4年就增長一倍。美國預期在下月公布2013年全年貿易數據,該國去年首11月累計貿易總額為3.57萬億美元。因此,幾乎可以肯定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業內人士預期,隨着歐美經濟好轉和內需改善,中國進出口增長料可超過8%。

  內地最新公布,中國去年出口2.21萬億美元(13.72萬億元人民幣),增7.9%;進口1.95萬億美元(12.11萬億元人民幣),增7.3%;貿易順差2597.5億美元(1.61萬億人民幣),擴大12.8%,並為2008年以來最高,同時亦為史上第3高。

  鄭躍聲表示,世界經濟緩慢復甦,同時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如果環球經濟無出現重大風險,中國外貿將步入平穩增長期。

  單以2013年12月來看,中國出口增長4.3%至2077.42億美元,略遜預期;進口則超越市場預期的5.3%,增達8.3%至1821.01億美元;當月貿易順差為256.4億美元。澳新銀行中國經濟師周浩稱,從總量來看,去年12月的出口規模創單月歷史新高,這意味發達地區需求已經改善;同時,12月初外管局加強監管,打擊貿易造假帶來的熱錢湧入,令出口虛增現象減少。

  2013年,歐盟、美國、東盟、香港和日本依次為中國首5大貿易夥伴。在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雙邊貿易中,中國對歐盟、美國的雙邊貿易額分別增長2.1%、7.5%;對日本下降5.1%;對東盟增長10.9%。

2014-01-11

2014年1月9日星期四

IMF 預 告 上 調 全 球 增 長 預 測


http://std.stheadline.com/yesterday/fin/0109do04.html



拉 加 德 透 露 , IMF 將 在 3 周 內 上 調 對 全 球 經 濟 增 長 的 預 測 。
  (星島日報報道)市場對全球經濟前景樂觀情緒趨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透露,IMF將在3周內上調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不久前國基會已唱好美國經濟今年表現,連聯儲局內唯一反對收縮量化寬鬆的理事,周二亦轉支持。

  去年底,IMF略為調低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估計去年和今年全球經濟分別錄得2.9%和3.6%的升幅;當時國基會指出,信貸危機餘波猶在,新興市場的問題持續呈現,全球相信將繼續「慢行」。

  惟此後,隨聯儲局宣布收縮量化寬鬆,外界又重拾對全球經濟的信心,以致IMF計畫重新向上修訂經濟增長的預測。

  兩周前,拉加德表示美國近期
經濟數據理想,國會亦就預算案問題有一些妥協象,她預測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將會加快,並讚揚儲局決定縮減買債的市場溝通策略。

  上月議息會議上唯一反對「收水」的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總裁羅森格倫,周二卻「轉」對聯儲局啟動收水表示滿意,並指樂見當局未來逐步減少買債。他認為,聯儲局不應以激進的方式削減買債,應穩步減債。

  至於2013年屢創新高的美股,控(005)認為,大市今年無法重演去年的強勁升勢,不利美股的因素有聯儲局削減買債計畫,以及市場預期2015年聯儲局開始加息等,預計標普500指數今年僅升4%至1900點,升幅遠遜去年的30%

2014-01-09

尼日利亞運油車翻側起火5死 (國際)

http://std.stheadline.com/breakingnews/20140109a103206.asp
2014-01-09 (10:31)
運油車付之一炬。AP
尼日利亞一輛運油車,7日在尼西南部拉各斯州翻車,引發大火,5人在大火中喪生。

事故發生在拉各斯州的奧洛迪-阿帕帕地區。大火導致5人死亡外,還致使大量財物被毀、附近商店關門、交通癱瘓。消防隊員5個多小時才控制住火勢。

有目擊者指出,發生事故的運油車剎車有問題,除5人遇難以外,還有數傷者被分別送到附近兩家醫院救治。

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追憶邵逸夫:企業家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


 1月7日,邵逸夫沒有機會迎來新一天的晨光,這位107歲高齡的香港影視業傳奇、著名慈善家在香港清水灣家中安然離世。
  關於邵逸夫,我們能想到的形容大多是“傳奇”兩個字。他打造了邵氏、無線兩個電影、電視王國,他是電影企業家,也是香港富豪。但在內地,人們更願意把他看作一位慈善家。

 因家人之死踏上慈善之路
 據港媒文匯網報導,1907年,邵逸夫出生在寧波鎮海的一個商戶家庭。他是家裡的第四個兒子,有兩個姐姐,排行老六,才有了後來的“六叔”稱謂。逸夫是他的號,他希望自己能夠鬧中取靜,忙裡偷閒,安逸地度過一生。
 出生在富商之家,邵逸夫從小受到家族熏陶,會做生意,也會做電影。1932年,邵逸夫出任製片和導演,執導了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把中國觀眾帶入有聲時代,之後成立邵氏興地有限公司,出產邵氏電影,在香港影視業獨當一面。1965年,邵逸夫成為香港無線廣播公司的股東。在隨後的幾十年中,邵逸夫塑造了市值164億港元的TVB電視王國。
 早年的邵逸夫並不熱衷慈善,相反,關於他“吝嗇”的傳聞倒不少。1970年,一家養老院的老人看見邵逸夫每天坐著勞斯萊斯豪華車經過養老院門口,於是冒昧給這位電影大亨寫信,請他行善施德。不久,養老院收到邵逸夫寄來的一張僅僅500港元的支票。養老院隨即把這張支票退還給了邵逸夫,邵逸夫因此事也被嘲笑了很久。
 有人說,邵逸夫之後的樂善好施起因於此,也有人說,這與他三哥邵山客之死有關。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中風,陷入昏迷,只能靠藥物維持生命。此時的邵逸夫睹物關情,感歎人生匆匆,錢財只是身外之物。邵逸夫也知道,邵山客在新加坡對員工吝嗇,很少投身公益,在當地的口碑並不好,但留在身後的名聲卻不會隨著棺材一齊離開人世。邵逸夫不想步三哥後塵。
 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兩個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會的名義宣佈捐出1.06億港元,作慈善用途。其中730萬港元用來資助香港的大學和醫院。另外3300萬港元則捐給香港以外的六所大學,包括台灣國際藝術學院和澳門的東亞大學等。

 做到企業家的最高境界
 邵逸夫說:“一個企業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
 1973年,66歲的邵逸夫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蘇浙公學”捐贈50萬港元,為其興建一座藏書3萬多冊的新型圖書館。這也是他的第一筆鄭重其事的捐贈。
 當時,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正在修建一座規模宏大、功能齊全的“香港藝術中心”,邵逸夫捐贈600萬港元。此舉備受香港各界人士稱讚,邵逸夫也因此榮任“香港藝術節大會”主席以及“香港藝術中心董事局”副主席。
 1986年,邵逸夫捐出了1.2億港元,其中1億港元給香港中文大學,1000萬港元給香港浸會大學,1000萬港元給仁濟醫院。捐助給香港中文大學的1億港元,用來興建第四書院,命名為“逸夫書院”。
 對內地的捐助,邵逸夫更是不遺餘力。1987年1月開始,邵逸夫集中向內地捐款。這一年他向內地捐出第一筆教育款項1億港元,幫助內地10所大學興建圖書館或科技館。他連續19年為大陸大、中、小學教育項目做大筆捐款,累計捐贈33億港元,項目4500多個,受惠學校遍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就資產而論,邵逸夫的財富始終在香港排九至十多名,但他在慈善公益上的貢獻,只有李嘉誠、霍英東能與他相提並論。

 回報民眾 塑邵氏“東方諾貝爾”
 邵逸夫並非香港最有錢的人,但卻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用回到民眾”,他篤信“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為此他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據統計,二十多年來,他共向內地捐贈了34億港元,興建了5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目前,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佈中國各地。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捐資創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邵逸夫獎”10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足以媲美被視為國際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因而被稱之為“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目前基金總額已高達50億港元。該獎設天文學、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三個獎項,每年頒布一次,獎金100萬美元。第一屆頒獎於2004年舉行。
 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元。2009年水災關愛行動,邵逸夫捐款1億新台幣。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夫婦又向四川雅安地震災區捐款1億港元,折合人民幣八千萬元。
 邵逸夫散財無數,同樣也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1974年英國女王向邵逸夫頒發CBE勳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另外,美國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為邵逸夫頒發GBM勳銜。

Zynga青睞 Bitcoin重上千美元

【經濟日報專訊】Bitcoin(比特幣)再獲主流青睞,網上遊戲開發商Zynga將與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有份投資的Bitpay,合作測試虛擬付款,刺激比特幣價格重上1,000美元。
Zynga正與比特幣支付公司Bitpay進行測試,容許玩家以比特幣為《FarmVille 2》等7種遊戲付款。該公司一直接受信用卡、PayPal,以及主要遊戲平台Facebook(fb)的Facebook Credits付款,今次有新搞作,因「比特幣於全球更受歡迎」。
合作商戶增 低位反彈600美元
消息刺激比特幣價格持續反彈,並自12月中後再次升穿1,000美元大關。據Mt.Gox交易所資料,比特幣昨高見1,094美元,收復大量失地。
比特幣連月飈升,去年11月底創下1,242美元新高,但其後遭中國人民銀行打壓、百度拒收及多國開腔質疑等夾擊,上月中暴瀉至480美元低位,令人憂慮「泡沫」爆破。
ConvergEx Group首席市場策略師科拉斯(Nicholas Colas)形容,比特幣在眾多的利淡因素下,價格仍能如此反彈,顯示市場對這個新興虛擬貨幣仍有相當興趣,對比特幣發展是好事。
事實上,比特幣也愈來愈受主流注意及接納。美國著名內衣品牌Victoria's Secret最近和應用程式(App)Gyft合作,讓用戶以比特幣購買禮物卡;購物網站Overstock.com亦計劃夏季開始接受比特幣。
Zynga以前,則有Android遊戲機生產商Ouya及遊戲生產商The Humble Bundle接受比特幣,但論公司規模及名氣,比特幣獲Zynga加持肯定最受注目。其實以比特幣虛擬又方便的付款性質,早就相當配合遊戲界。
Bitcoin支付公司 獲李嘉誠入股
今次合作,Zynga亦可開拓比特幣社群,挽救下跌的用戶人數,互惠互利;公司今次選擇在社交新聞網站Reddit的比特幣社群宣布消息,已可見其用意。受消息刺激,Zynga昨開市最多升2.5%,報4.07美元。
至於Bitpay也來頭不小,早前獲本港首富李嘉誠的私人創投基金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看中。維港投資戰績彪炳,曾經投資fb、Skype、Siri及Spotify等成功出頭的新創科企,故獲李嘉誠賞識,令市場更憧憬比特幣的前景。

改 強 積 金 對 沖   削 投 資 動 力

  行政長官梁振英被工會要求兌現競選承諾,逐步削減強制性公積金與長期服務金和遣散費的對沖功能,遭僱主組織大力反對,政府正處於增加勞工福利和顧及中小企經營負擔的夾縫。

  現時僱員受僱滿兩年,一旦被裁退,僱主有責任向他發放遣散費;如果做滿五年,退休時僱主要向他支付長期服務金;以年資計算,最高三十九萬元,這筆款項,可以從強積金的僱主供款戶口抵銷。工會要求取消這個對沖機制,讓打工一族兩者兼得,有多個錢應付裁員或退休後的生活開支。
梁振英在其競選政綱中,論到僱員權益部分,列明要「逐步降低強積金戶口內僱主累積供款權益,用作抵銷僱員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的比例」,工會現在要求他兌現支票。這個改變對沖機制的要求,
牽涉推翻現行退休安排的背後理念。長遠累積 積金勝長服

  政府新推長服金和遣散費的年代,本港並無任何法定退休保障,公務員和部分大企業有退休金計畫,但是不少打工仔「手停口停」。政府實施長服金計畫以補不足,已經列明本身退休計畫保障比長服金優厚者,不必支付長服金,背後的理據是僱員不必享受雙重退休保障。

  由此可見,這種對沖機制,在強積金推行前已經存在,長服金只是為了補充其他退休保障計畫覆蓋不到的地方。強積金推行,是強逼僱主和僱員為退休開支作定期儲蓄,比長服金要僱主一下子拿出數十萬元支付僱員退休為「穩陣」。

  理論上,僱主在強積金制度下定期供款進獨立戶口,中小企不必吃力地一下子拿出大筆退休開支,支付能力比長服金有保障,假以時日,強積金額累積到真正能夠解決僱員退休需要的水平,長服金應可完成歷史使命。

  變制度要避經濟副作用

  現實情況卻是強積金的推行受到種種掣肘,調高供款上限往往受到阻力,以現時的每月勞資雙方合共最高供款二千五百元計,要做足四十五年,退休時才享有一百三十五萬元,由於不少工人的工資未去到供款上限,強積金供款年期又短,所得金額更少,不足以應付退休後的生活要求。

  如果實行強積金和長服金雙軌制,僱員退休保障增加,僱主卻要承受雙重負擔,對中小企尤其吃力。當局在考慮改制時,要通盤檢討退休制度,並且留意當中的副作用,設法避免重蹈外國偏重勞工利益而降低僱主聘人和投資意欲的覆轍。

  這些地方的工人退休和解僱成本偏高,結果僱主盡量減少聘請人手,或者只聘請臨時工,有的投資在機械化取代人手,有的乾脆不擴張業務,導致青年人求職特別困難,失業率特別高。當局提高員工福利,需要避免產生削弱經濟動力的副作用,以免出現工人階層先甜後苦的局面。

邵逸夫寓所安詳離世享壽107歲 (港聞)

http://std.stheadline.com/breakingnews/20140107a092853.asp
2014-01-07 (09:57)
(星島珍貴歷史圖片)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前董事局主席邵逸夫爵士今晨在寓所安詳離世,終年107歲。無線電視對邵逸夫爵士的離世,表示深感哀悼。

邵爵士於今晨6時55分,在家人陪伴下,在家中離世,享年107歲。無線電視表示,雖然知道終會有這一日,但仍無減他們的傷痛和失落。無線電視所有人員都會懷念邵爵士,並向邵爵士夫人方逸華女士和家人致以深切慰問。邵爵士的葬禮將只供家人出席,追思會的詳情將另行公布。

無線電視於1967年成立,邵爵士是創辦公司董事之一,他以無比的精力和視野帶領無線電視成為香港最大的電視台,和世界中文電視行業中最有影響力的電視台之一。

邵逸夫祖籍寧波,他第一任太太黃美珍是新加坡人, 1937 年結婚,育有2子2女,一家人早年一齊參與邵氏工作。80年代,邵逸夫2名兒子退出邵氏董事局,留守新加坡。1987年,邵逸夫妻子於美國病逝。原本是女歌星的方逸華於70年代加入邵氏,由採購部做起,1981年成為公司董事,1997年與邵逸夫結婚。

「 魔 童 」 派 定 心 丸 : 港 視 七 月 啟 播

http://std.stheadline.com/yesterday/loc/0107ao01.html
王 維 基 向 員 工 強 調 , 已 向 中 移 動 支 付 所 有 金 錢 作 收 購 , 流 動 電 視 股 權 在 手 。
  (星島日報報道)王維基任主席的香港電視網絡收購中移動香港子公司股權,正全速進軍流動電視之際,突起大暗湧,中移動通訊集團日前宣布針對中移動香港的股權交易作內部調查,王維基昨午急召員工大會及大派定心丸,多番強調已支付所有金錢完成收購,流動電視服務的股權已全部在手,會如期在七月啟播,籲員工不用憂慮及盡快加入製作。資深大律師指,收購在港進行,即使有內地股東不同意,料難以令交易無效。

  中移動通訊集團前日突宣布,就中移動香港與港視的有關股權交易進行內部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交易是否符合國務院國資委的相關規定及公司內部管理制度等,昨即引起各界疑惑港視的流動電視大計,會否再受影響。
 
 
港視主席王維基昨午即與全體員工開會,簡單交代中移動調查一事,以釋員工疑慮,有過百名員工出席。據悉,王維基會上指,中移動香港的子公司股東,已全部轉名給港視的公司,連稅項、法律程序也完全辦妥,中移動集團的調查,對港視目前發展,是全無影響,籲員工毋須有顧慮、疑慮及憂慮。王維基又指,交易已全部完成,他相信中移動集團不輕易可取回有關股權,他指錢已付,現時看不到有何原因須從頭開始。

  多名港視員工,昨也對外統一口徑以買賣樓宇作比喻,港視就如買方已付了大訂外,更已取到屋匙,甚至已完成裝修準備入伙,突然舊業主要求「拎番間屋」,是完全沒可能,因一切已符法律程序。至於其他非商業原因,港視內部現不作推測。

  港視職工會主席楊志豪指,雖有員工對調查一事感憂慮,但王維基已在會上交代清楚,更叫各人不可減慢製作,盡快開始,他指不少員工聽完王維基講解亦感安心。港視發言人重申,與中移動香港的收購經已全部完成,港視已獲得全部股權在手。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言人指,有關調查屬個別公司的內部管理事宜,且不涉及香港法規,特區政府不適宜作出評論;通訊局指,該局上周五已因應《電訊條例》第7P條,決定不就收購一事展開調查,沒有補充。

  資深大律師的公民黨湯家驊表示,是次交易在香港進行,受香港法律管制。他指按香港公司法,公司業務的主權在公司董事會,而不在股東,即使股東不同意某交易,也不能使該交易無效,除非有人能證明違反本港法律,如涉及貪污或董事非法低價賤賣資產等。

  他續指,若內地調查後認為交易不當,例如是賤賣國產,經內地法庭頒令或當局頒布政策後可不承認該筆交易,但該法令不會在本港自動生效,而是要由中移動向本港法院申請,要求本港法院執行判決。不過,湯家驊形容申請成功機會很微,因為本港法庭要考慮是次交易本身合法,而執行判決會令交易中另一方,即港視是無辜受影響,以他理解本港未有相關案例。他指,若內地不承認該筆交易,將影響港視未來可能進軍內地的計畫,籲港視詳細評估影響。

  香港電視網絡早前「借殼」向中移動香港子公司,以一億四千二百萬元全部收購股權連流動電視牌照。

2014-01-07

2014年1月6日星期一

預 算 案 擬 增 退 稅 「 益 」 中 產

香 港 婦 女 勞 工 協 會 請 願 , 要 求 正 視 婦 女 貧 窮 問 題 。

 (星島日報報道)特首梁振英下周公布以「扶貧」為重點的《施政報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正密鑼緊鼓準備《財政預算案》。據悉,由於利得稅收益遜預期,港府內部初步估計,今年的財政盈餘將較往年大減,只有一、二百億元。盈餘減少,《預算案》勢將縮減「派糖」規模,但由於《施政報告》將有多項協助基層的扶貧措施出台,為紓緩中產的不滿,當局正考慮提高退稅上限,估計較去年的一萬元為多。

  曾俊華自二○○七年起擔任財政司司長,每份《財政預算案》都預計來年會錄得赤字,最終「埋單計數」卻年年「大豐收」,以上個財政年度計,政府就錄得六百四十八億元盈餘,遠高於原先預計的三十四億元赤字。
但據悉,本年度的整體財政狀況遠較去年遜色。政府上月三十一日公布最新的財務狀況,累計今個財政年度首八個月,就錄得約二百三十七億元的赤字,較上個年度同期多一百二十億元赤字。港府預計佔最大收入比率的利得稅,將較原先預期的一千三百一十億元少,因此初步估計今個財政年度仍會繼續錄得盈餘,惟將較去年大幅縮減至只有一、二百億元,連帶財政儲備的增幅亦會減少。盈餘大幅減少,據悉下月出台的《財政預算案》將會「手緊些」,縮減「派糖」規模。消息人士解釋,政府去年破天荒訂立貧窮,並預告其後會推出一系列具體措施扶貧,本月十五日公布的《施政報告》將以扶貧為重點,故預算案的墨會較少。

  消息人士又指,中產階層一直抱怨自己被忽略,交稅交得多,可享受的福利卻少之又少,最近終院就新移民領取綜援的判決令他們怨氣更大,為了照顧中產所需,以及避免政府遭詬病為奉行「福利主義」,《財政預算案》將集中焦點扶助中產,但措施離不開稅務減免等「舊板斧」。

  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雖有延續稅務及差餉寬免等措施,薪俸稅及個人入息稅寬減百分之七十五,但上限只有一萬元,較前年的一萬二千元為少,惹起不少中產不滿。為了安撫中產,據悉當局正考慮將今年的退稅金額「加碼」,相信會高於去年的一萬元。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和經濟學家關焯照都指,今年的財政盈餘少於去年是意料中事,原因是賣地收入和印花稅收入都遠遜去年。蘇偉文表示,自從政府推出樓市辣招,今年的樓宇買賣宗數至少下跌一半,「印花稅少收好多」;至於利得稅收入減少,蘇偉文分析,並非因本港經濟環境欠佳,只是納稅公司的海外業務增多,「被評在香港要交的利潤少」,利得稅收入因而減少。

  蘇偉文又認為,政府盈餘減少是必會發生的事情,而財赤亦「非常可能發生」,政府過去亦曾提出檢討稅基,但最後都無疾而終。關焯照則認為,政府仍能錄得一、二百億元的盈餘,表現已不俗,隨未來的經濟衰退期可能更長,難以有「好突出的盈餘」。他坦言,中產面對的壓力甚大,退稅等「大路」措施已是最基本,但由於本港經濟增長只維持在百分之三左右,相信規模有限。

2014-01-06

2014年1月2日星期四

雷鼎鳴 - 香港政府將來會欠下多少巨債?

【晴報專訊】上周五我在本欄指出過,終院以為對來港一年以上的新移民發放綜援影響輕微,是一種誤判,反映香港不少法律界人士沒有受過經濟學訓練,對香港政府未來的財政處境茫然無知。這個結論,尚需一些補充。
在2004年以前,頗有些香港的男性到內地娶妻生子,再通過家庭團聚的限額將妻子與子女弄到香港。這類女性過去似乎頗多來自珠三角農村,但隨着中國經濟增長,及鄰近香港的地區資訊發達,香港的吸引力日減,近年來的,教育水準及本來的收入日漸上升。不過,我們不可忽視另一因素,有部分(當然不是全部)港男,回內地娶妻時,本身正是在貫徹一種「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把妻子娶回來後再多生一、兩個小孩,目的似乎正是要領取最大限額的綜援,並把此等收入掌控在自己手中,至於新來的家人生活費用是否足夠,不見得是最重要的考慮。2004年以後,要來港七年的新移民才可領得綜援,基本上使到上述模式難以有效運作,所以我相信要如此做的港男人數一定大減。但現在來港一年便又可領得綜援,此等模式又再敗部復活,某些港男可能又會到某些不熟悉港情的偏遠地區重施故伎了。他們人數有多少,難以預測,但法官認為每年政府為此會多花七億元,恐怕是自欺欺人了。
或如歐美陷入派福利惡性循環
經濟學相信誘因會改變人的行為,若誘因因制度變化而改變,人的行為也會隨着調整,莊豐源案所引起的後果也印證此點。香港法庭似未從過去的錯失汲取教訓。
不過,更大問題仍是法庭對港府的未來財政狀況完全無知。倘香港進入欠債期,尤其巨額欠債期,那基本法所要求的量入為出及低稅制,必定造成一種局面:多派錢吸引更多希望領取綜援的人來港,便等同政府其他開支一定要減少,這對納稅人而言,怎可能符合公義?
那麼,香港會否如日本或歐美等國家般,快將敗掉所有儲備,並且欠上巨債?以過去十多年香港公共開支的軌迹及將來必然出現人口老化的情況看來,這是極難避免的事實。
表面上看來,香港現有財政儲備近七千億元,再加上外匯基金結餘有六千多億元,政府合共有1.3萬億元可供開支,真正是「水頭充足」。若香港善用儲備,理財有方,香港財政的確不會有問題。不過,我們只要仔細分析港府的表現,便知情況難以樂觀。
從97年至今,香港的名義GDP預計上升了56.7%,政府收入上升幅度是54.7%,與GDP的上升相若。但政府開支則增加126.4%,按這些數字計算,開支的增幅比起GDP或政府收入平均每年高出1.925%。為了推算未來的情況,我們大可作一些高度保守的假設。
首先假設GDP與政府收入像以前一樣,每年大致同步上升,但開支的上升速度卻超過前者1%(若是用過去的1.925%,赤字及欠債會更快出現)。
以此種情況,幾年內香港便會出現結構性赤字。我們大可樂觀一點(可能是盲目的),假設要近十年後,即2022年赤字才會永久性地出現。我們用excel為助,可輕易算出到了2030年左右,香港的財政儲備便會全部用光。到時的財赤會大約等於GDP的8.3%。
財政儲備用光後,再加上開支續跑贏GDP或收入,財赤會愈來愈嚴重,2031年,據以上的保守假設,財赤已達GDP的9.4%,到2042年,更升至GDP的22%,比今天的希臘更高一檔!至於因歷年財赤所累積的欠債,到了2042年更會高達GDP的171%,比不上今天的日本,但卻遠高過今天的希臘或意大利了。
人口老化令問題更嚴重
以上數字,全用今天購買力計算,與通脹無關。若用將來價格,欠債恐會超過十萬億港元。此等局面能否避免?不容易!香港政府開支近十多年急劇上升,未來人口老化嚴重,老年人人數在2042年會等於今天的2.7倍左右,福利與醫療壓力極大。我上述的計算,已是刻意的用簡單及保守樂觀的方法,若政府用更細緻精準的方法,結果相信比我的更要慘烈。倘若現在政府便開始控制開支,尚有機會將來避過危機(大幅欠債下的聯匯制如何可運作?),但終審法院卻不自覺地用司法干預了行政,並為香港經濟的計時炸彈增添火藥,奈何?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雷鼎鳴

辣招無阻樓價升 跑贏恒指

【晴報專訊】利嘉閣指,去年全港共錄約4.19萬宗二手住宅買賣登記,交投按年跌逾四成,創有紀錄新低;雖然樓市受多個政策因素影響,成交疲弱,但據中原地產統計所得,本港全年樓價仍錄得約3%的升幅。
綜合土地註冊處最新數據所得,2013年截至12月30日為止,全港暫錄41,803宗二手住宅買賣登記,成交總值約2,241.33億元。利嘉閣預測全年二手住宅買賣登記量值最終僅達41,933宗,每月平均值不足3,500宗,全年數值更按年瀉41%,並創96年以來新低。
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周滿傑續指,市況最壞時刻應已過去,隨着市場觀望氣氛逐漸消除,加上美國超低息環境仍會維持一段時間,預期積聚多時的購買力料於今年重新釋放,估計2014年二手住宅交投量可望低位回升20%,至約五萬宗水平。
十大屋苑全年交投挫逾半
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估計,去年中原城市指數CCI將為117.00點,與2012年底的113.48點相比,全年樓價上升約3%;而恒指於去年12月31日收報23,306點,較2012年底22,656點,上升2.9%。反映樓市雖受多個政策因素影響,交投低迷,但仍樓價仍然高企不下,漲幅更跑贏恒指。
另外,根據中原地產統計,全港十大主要屋苑全年錄2,650宗成交,較去年急跌52%,創下14年歷史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