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報專訊】上周特首宣讀施政報告後接受電台訪問,一名家庭月入三萬聽眾訴苦,怨未惠及中產。一句「月入三萬都算中產?」即成網上熱話,有月入七萬夫婦指幾乎月月清袋。學者指中產向下流趨普遍,表面風光的中產有苦自己知。
當日聽眾潘先生致電電台節目,聲稱夫妻收入近三萬元,家有雙胞胎,既要供樓又要請傭人,懇求特首幫幫中產。「中產定義」隨即變成網上熱話,更有網民撰寫「中低產生活寫照」,指家庭月入近七萬元,扣除一家三口生活開支,每月僅餘千五元,文章短短三日已有逾千個回應。各地對中產定義有別,除了財爺曾俊華提過「飲咖啡及看法國電影」的中產妙論,亦有指擁國民收入中位數三分之二或多一倍,便可稱為中產。若按香港去年第三季個人入息中位數一萬二千三百元計算,月入八千二百元至二萬四千六百元也可稱為中產。
慳住用 旅歐變往東南亞
但現實中很多被視為中產族的打工仔,生活毫無中產質素可言。任職銀行管理層的黃小姐,一家四口住奧海城,家庭月入逾七萬,但扣除供樓、子女讀書及家庭使費,幾乎月月清袋。
「供樓要兩萬幾、兩個女返學及課外學習要一萬五千,請工人近六千,雙方父母家用近萬………大時大節使費增加,更要動用積蓄!」黃小姐坦言柴米油鹽樣 樣貴,平日使費也慳住用。「以前兩公婆去歐洲旅行,大女出世後轉去東南亞,細女讀幼稚園使費又增加,一年去唔到一次旅行。」她說以前覺得月入六萬已算中 產,但現時月入少於十萬的家庭,生活可能也「掹掹緊」。
機會少 專業人士向下流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說,學術界對中產並無統一定義,他直指,在百物騰貴的香港,月入三萬的家庭絕不算中產。他坦言,愈來愈多就業機會北移, 中產人士確有向下流動迹象;近十多年文職及技術人員的生活質素愈來愈接近基層,即使是律師及會計師,亦因香港就業機會減少,削弱了他們的市場競爭力,「工 作機會少了選擇,會令他們覺得前途向下流。」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名譽教授周永新認為,中產至少須擁有物業,月入要比香港個人入息中位數多一至三倍,即約二萬五千至四萬九千元。周指環球 經濟增長放緩,不少國家均有中產向下流動趨勢。他引述政府統計處資料指,五年前約一百零三萬人月入介乎一萬至二萬,去年第三季上升至一百三十八萬人,「但 亦有大群人的收入停滯不前,無法向上流動。」
黃洪建議,政府應致力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如發展創意及環保工業,增加就業機會讓中產可發揮所長,爭取向上流動。
記者:翟秀娟、譚琦恩、黃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