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集資兼節流 可見前路不易走
(星島)3月26日 星期四 06:30
(綜合報道)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325/3/bcz4.html
滙豐控股的世紀大集資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集團宣布在英國 裁員一千二百人,開源節流的力度都非常大。常人會認為,公司籌得大量資金繼續經營,有助紓減裁員壓力,既然滙控除權後股價企穩,千億資金料可順利到手,為何還要急不及待瘦身呢?
滙控本月初宣布壯士斷臂,退出在美國 的滙豐融資次按貸款業務,受影響的美國員工逾六千人,明顯是要轉型適應新的經營環境。金融海嘯後,全球財富萎縮,對投資銀行服務和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產品的需求急降,滙控投資銀行部門在去年九月全球裁員一千一百人,是另一個例子。
資產排毒 尚待收效
去年十二月,滙控倫敦 總部裁員五百人,今次再在英國各地裁員一千二百人,成為集團在英國最大規模的裁員行動。工會則指滙控運用「創意會計」,實際受影響員工達二千九百人。從今次裁減的後勤業務部門來看,除了應付長遠營運轉型,還有繼續節約開支。
今次滙豐關閉部分電話理財中心和營運中心,相信是把有關服務遷移往印度 ,有如早前把部分在香港的後勤業務移往廣州,是金融風暴前已經開展的工作,利用經濟全球化和資訊科技發達提供的條件,把部分「生產綫」移往成本較低的國家和地區。滙豐今次行動,顯示管理層認為即使今次一千三百億港元集資成功,營運上仍然要緊縮開支應付。
今次滙控宣布供股集資後,一直要求滙控放棄美國業務的「維權股東」奈特(Eric Knight),曾經質疑即使集資千億也不足以彌補壞帳,指有約六千億港元的已確認虧損沒有反映在損益表上,當中包括匯融的一千七百億港元壞帳。奈特可能是用了最為極端的「毒資產」計算方式和撇帳要求,與滙控的計算方式不同。由於「毒資產」究竟值多少,還是一文不值,由於市場上買賣兩閒,至今仍看不出市價。
痛失肥肉 巨人難捱
不過,隨着美國政府推出夥同「兀鷹」基金替銀行「解毒」的計畫,「毒資產」變成有價有市,銀行就會有明確的撇帳參考。從樂觀方向去看,就算銀行整理毒債成功,還要面對高槓桿年代過去,大量投資生意流失的問題,股東集資只能是一次過,銀行營運要長期有利可圖,最終仍然要收支相抵後錄得盈餘,如果收入難復舊觀,就算手頭有足夠的資金,都無法長期維持龐大架構,尤其發達國家肯定會加強監管,打擊銀行營商環境,所以壓縮成本,是既為短期可能面對的風險,也為日後銀行業務回歸傳統,失去金融海嘯前的「超級肥肉」作準備。
面對資本和營運未知的風險,滙豐管理層早前表明,不會有第二次供股,在完成供股前宣布裁員,多少有點長痛不如短痛,向股東宣示決心改善營運的味道。滙豐如何解決經營空間收窄,盈利不易維持的挑戰,亦正是整個銀行業前景的寫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