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笛」並非胡亂吹奏 匯控未發盈警實屬不妥
(明報)3月4日 星期三 05:05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303/4/az0w.html
【明報專訊】匯豐控股 業績,與較早前個別投資銀行的報告,基本脗合,情况雖然反映投行專才功力深厚,但是匯控對被指業績欠佳,一直未予理會,使投資者無從判別虛實。回顧最近兩個月,匯控就其業績惡化,未發盈警;就業績被質疑,未予澄清;而投資者在資料不足情况下,構築血肉長城「頂住」匯控股價,招致重大損失。匯控是否濫用了港人對它的信任和感情,金管局 監管力度是否足夠,都值得探究。
股民血肉長城保股價
熱面孔貼上了冷屁股
今年1月中以來,各家投資銀行相繼發表報告,調低匯控股價,並提出一些質疑,匯控並未澄清。其中1月14日,最先調低匯控股價30%至52元的摩根士丹利 (下稱大摩),預期匯控要集資、減少派息等,除了具體數額、數字有出入以外,從前日公布的業績看來,大摩的「預測」基本正確。其他投行接着也調低匯控股價,如高盛(調低至49元)、德意志銀行(調低至59.2元)等。
當時匯控對於這些「預測」,一概不回應,而股價則拾級而下。例如大摩報告發表之日,匯控股價為70元,此後反覆跌至去周五業績公布前的59.95元。由於匯控不哼聲,有一陣子,曾有意見認為投行相繼「唱淡」,主要因為它們無貨,「質低」匯控股價以利於它們入貨。匯控業績為投行洗脫了做市嫌疑。
小投資者不若投行專才英明神武,加上當時匯控不接受英國 政府注資拯救,客觀上製造了財務健全效果,港人對匯控的情意結於此發揮出來,在匯控股價跌至逢5、逢10等價位時,小投資者就構築血肉長城,「頂住」匯控股價。例如1月20日,匯控股價跌至55元水平時,就有8000個牌買入,2月20日亦有類似情况。但是這兩日,匯控都跌穿55元,顯示小投資者都成了大戶的點心。從結果看來,是小投資者的熱面孔,貼上了匯控的冷屁股。小投資者顯然自作多情了。
再回顧遠一點看,去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倒閉之時,匯控股價仍在120元高位徘徊,此後逐步下跌,接着各家投行相繼調低其股價。今年1月19日英國政府注資拯救8家銀行時,匯控股價已經跌至62.3元。金融海嘯之前,匯控應該早已知道美國 匯豐融資虧蝕嚴重,海嘯之後,歐美業務景况急速惡化,經營更趨困難,這一切,匯控一定知之。在此情况下,匯控未發盈警,對投行的報告,則是虛與委蛇一番,並無增加透明度,讓投資者掌握更多資料,作為取捨參考。匯控起碼對於曾經參與血肉長城的小投資者,欠缺一個交代。
匯控拒絕英國政府注資時,僅發出寥寥幾行聲明,主要說「匯控並無向英國政府尋求注資,亦無預見任何情况需作此舉。匯控一直是世界資本最雄厚的銀行之一,亦決心維持此地位」。回過頭來看這幾句話,如果有投資者因此認為匯控資本雄厚,不但毋須英國政府注資,也不用在市場集資(當時匯控未表態),於是「瞓身」支持匯控股價,認知上就與實際存在很大落差和招致損失了。
對匯控一個月前實况
任志剛 總裁知幾許?
其實,不但小投資者無從知曉匯控的實况,連專責監管銀行的金管局總裁任志剛究竟知道多少,也成疑問。大摩奏起「摩笛」和其他投行加入唱和之後,匯控股價備受壓力,持續下跌,今年2月2日,任總出席立法會 的會議時,被議員追問他所指最近金融市場有「很多古怪事情在發生」,是否指匯控。當時任總不點名地說,「近期國際有個別未經政府注資的金融機構或未經挽救的金融體系……過去審慎經營,捱過第一波,但現在卻成為市場焦點……市場給我的感覺是,有人趁機興波作浪,做炒賣活動」,他認為「在自由市場下,這是難以避免的,任何人亦有自由發表意見,但這些活動令市場波動,市場價格亦因而未必反映到其基本因素」。
任總雖然未點名,但是以議員所提問、當時的背景和任總所陳述,任總應該是指匯控。現在看到匯控業績的現實,任總對於「市場價格亦因而未必反映到其基本因素」這句話,會否另有說法?任總就匯控情况出現誤判,我們關注者,不在他看錯了匯控的市場價格,而是關注作為專責監管銀行的金管局總裁,對於匯控的「基本因素」,究竟知道和掌握多少?
如果任志剛當時(注意,時間在匯控公布業績一個月)是在基本掌握匯控的現况資料,然後作出評論,就有誤導之嫌了。因為就算只知道匯控業績的梗概,應該也不會得出「有人趁機興波作浪」的感覺。相信任總不會為匯控「引導」輿情吧!如果任志剛根據他所得資料,作出這些評論,則使人關注他所得到的是一些什麼資料?如果任總未能掌握匯控的實况資料,他又如何有效監管匯控在本港的營運和業務?
根據匯控業績所臚列,匯控在歐美的有風險資產,仍然多達5160億美元 ,全球經濟持續衰退,貸款減值撥備勢必上升,匯控內部資源調動,會否東牆挖來補西牆?匯控要填歐美這個大黑洞,包括香港匯豐在內,當然都要付出「貢獻」。匯豐是本港最重要的銀行,它有什麼風吹草動,對本港都會有重大影響。現實上,匯豐控股已經全球化,金管局的監管則局限在地方化,如何監管類如匯控的跨國、跨地域金融銀行集團,相信應該是這次金融海嘯之後,G20將要探討和訂定適當監管措施的課題。
在監管措施仍然等待全球化之前,金管局能夠及時掌握類如匯控等跨國、跨地域金融帝國的實况,以捍衛香港利益和使香港投資者得到更大保障嗎?這是匯控業績揭示的其中一個問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