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星期日

「收樓門」風波鬧大 礙美國樓市見底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030/3/kzxl.html
(星島)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06:30
(綜合報道)

美國 金融界近日最關注的消息,除了聯邦儲備局即將推出量化寬鬆的規模外,就是「收樓門」的進展,究竟被指隨便收樓的金融機構下場如何,每每觸動市場神經。

  「收樓門」事件發生,起因是佛羅里達州 一名沒有承做按揭的業主被美銀強制收樓,在報章跟進下,發覺銀行的收樓程序混亂不堪,除了負責人沒有做好把關工作,嚴格核實每一個案的業權便每日流水作業地簽署多達五百份收樓文件,被戲謔為「機械簽署人」(robo-signers)外,有銀行甚至在發現瑕疵後,使用虛假文件把業主趕走。由於不少苦業主身受其害,事件揭發後,銀行被群起攻之,現時更逐漸演變成為政治事件。

  追究聲中 銀行暫停收樓

  市場憂慮的是,「收樓門」風波愈鬧愈大,對美國樓市復甦恐會構成更大障礙。現時全國多州總檢察長均已介入調查違規收樓事件,最大的美國銀行 已宣布暫停全國強制收樓行動,摩通亦叫停多州的強制收樓,其他沒有採取行動的金融機構如富國銀行,恐怕都難以置身事外。對於銀行被指不按程序收樓,白宮方面擺出強硬姿態矢言認真追究,部分業主則索性停供,靜待事態發展。

  「收樓門」備受關注,如何看待這場風波,可以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政府作出干預,起源於金融機構當年行政文書一片混亂,結果令到無辜業主被收樓,介入調查是保障小業主權益。不過,主張自由市場人士的觀點卻會認為,這是民粹主義表現,反映當局不想金融機構趕走無法供樓的業主,藉調查阻嚇收樓行動,但結果銀行不敢收樓,阻礙清理問題資產,不利銀行營運,同時令樓市無法盡早見底復甦,變成好心做壞事。

  美國在○七年爆發金融海嘯,源頭來自次按轉壞。當年金融機構透過財技籌集大筆資金,為了盡量增加盈利不斷濫貸,令很多無能力供樓的基層人士買樓、炒樓,再加按手頭物業套現消費,令樓價升至脫離用家真正可以負擔的水平,形成史上最大資產泡沫之一。

  當樓市和次按泡沫在○七年爆破後,收樓個案增加,樓價大幅向下調整,形成惡性循環;然而,美國樓市至今經歷三年低潮,究竟是否見底仍然言人人殊。出現這個現象,理由之一是無論中央或聯邦政府,都不想銀行大量收樓,造成小業主失去居所,經濟和消費受到嚴重震盪,故此盡量「發功」,阻止銀行沒收斷供物業。但這些行政干預,只能阻慢樓市跌勢,影響調整速度,代價卻是樓價多年仍未能成功尋底。究竟今次「收樓門」風波,又是不是同一背景下的干預行動呢?

  行政干預 難阻經濟循環

  金融海嘯爆發,美國傾力挽救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大量注資入市場,原因是政府不出手就有可能觸發連鎖式效應,導致如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然而,政府的干預免除了危機爆發,卻無法扭轉經濟衰退的大勢。

  面對疲弱的經濟增長,美國政府被逼推出第二輪的量化寬鬆措施,再度大印鈔票,這種以金融手段試圖改變經濟循環的手法,同樣扭曲了市場自然調整的規律,也是部分經濟學者認為再度印鈔對刺激經濟實際效果有限的理由。不過,正如任由銀行趕走業主收樓會引起公眾不滿一樣,政府袖手旁觀讓衰退重臨,在選舉遊戲中等如是政治自殺,是任何政治人物都不會選擇的做法。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