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biz.yahoo.com/110504/369/45ny6.html
5月 5日 星期四 05:05 更新
【明報專訊】金管局(新聞 - 網站 - 圖片)早前的調查顯示,雖然香港私人住宅樓價已逼近97年水平,但家庭供樓支出佔家庭收入的比例,仍低於過去20年平均水平,屬可接受範圍。然而,東亞銀行(新聞 - 網站 - 圖片)首席分析師鄧世安認為,現時香港市民供樓看似輕鬆,乃是超低息環境所造成。若直接將香港家庭收入與樓價作比較,有關水平其實已逼近97年的高峰,若市民收入未能出現突破性升幅,理論上難以支撐樓價再長期大幅攀升。不過,他指出因為近年多了大量內地富人來港買樓,香港房產的「出口」成分增加了,樓價受制於本地收入增長放緩的因素也減少了。
鄧世安指出,97年樓市高峰期時住宅按揭息率高達8至9厘,加上樓價高企,當時供樓負擔比率高達87.6%(以購入45平方米單位平均樓價、非公營房屋住戶的中位家庭收入計算),現時按息普遍低於3厘,令到供樓負擔比率僅略高於50%,市民供樓相對輕鬆。
息口變化 添樓市不確定性
可以說,97年時就算買得起樓,其實卻是「供唔起」,而今時今日卻是只要買得起,便「供得起」,但是低息環境能否長時間維持,卻是成疑,成為樓市的一項「不確定」因素。
鄧世安又指出,若撇除低息因素,2010年12月購置一個45平方米(約484方呎)單位,平均樓價307.6萬元,高於97年12月的297.6萬元。至於工資方面,2010年12月家庭入息中位數(不計公營房屋住戶)為2.55萬元,同樣高於1997年12月的2.4萬元水平。
現樓價為入息中位數10倍
相比下,現時供樓利息開支相對廉宜很多,2010年12月平均按揭利率為2.95厘,以私人住宅家庭入息中位數計算,按揭供款佔46.4%,即使加息約2厘,只是達到過去20年約51%的平均值,物業仍是在「供得起」的水平內,與1997年12月達88%甚至6月高峰期92.8%,差距有約四成。
不過,鄧世安指出,「現時一個45平方米單位,樓價約等於入息中位數約10倍,已接近97年約11倍的高位(見圖)。」鄧世安認為,過去工資增長速度快,可以支持高樓價;現時工資升幅卻緩慢,與高樓價可謂出現某程度上的脫節情。
猶幸的是,鄧世安指內地買家扮演的角色愈趨重要,令香港樓價受本地工資及收入增長制約的阻力減少。「他們未必純粹投機炒賣,但普遍鍾情豪宅物業,如購買古董般長線保值,加上本港金融市場穩健,又最貼近內地市場,在『走出去』海外置業前多會選擇本港作為置業首站,或漸形成『半居民』的狀態,情如過去80、90年代,港人喜歡到廣東省買樓作為周末度假一樣。」
內地客屬新需求 供應未跟上
鄧認為,樓市多了新的需求,供應似乎未跟得上,貴價物業正不斷被內地資金吸納,香港變相「出口」地產。不過,這亦令房產市場更易受內地經濟影響,形成另一種「不確定性」因素。
固然,樓市「不確定性」增加了,但住宅租金相隨樓價攀升,香港樓價始終有其支持,比如以2009及2010年度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住屋開支(租金)佔31.66%,較2004及2005年度的29.17%,上升2.49個百分點;其間租金升幅15.4%,若撇除政府豁免措施3.5%,過去5年的租金升幅達19%。
撰文﹕郭楣、陸振球
攝影﹕陳淑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