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9日星期一

唱衰滙控 外資先知先覺

唱衰滙控 外資先知先覺
(星島)1月18日 星期日 06:30
(綜合報道)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117/3/a9rc.html
全球股市的一月效應,來得短促而乏力,港股在月初紅盤高開,連續兩日急升千點,但迅即被外資龐大沽盤打回原形。上周美資大行摩根士丹利 高調唱淡滙控股價,結果令該股創出十年新低,意味過去十年購入滙控的投資者都成為輸家!這次好淡決戰,外資可算先勝了漂亮一仗。

  以大摩為首的外資大行,過去兩個月多次唱淡滙控,結果都得心應手,除了財雄勢大之外,他們身處金融海嘯核心的美英市場,對當地市況和金融機構面對的困境,有親身和第一手的經歷,這些在認知上的優勢,可能比資金多寡還來得重要,亦成為擊敗本地滙控「粉絲」的底因。

  滙控在香港成長壯大,過去無論低潮起落,滙控總能在逆境中壯大,故此養成港人長買滙豐必賺的想法。尤其回歸之前,滙控收購英國 米特蘭銀行「走出去」的成功經驗,令到過去二十年購買該股的投資者,都留下美好記憶。

  花旗勁縮 一葉知秋

  在這些投資者心目中,滙控由去年的一百三十七元高價,回落到上周的六十四元低位,跌幅足足超過一半,當然是質優兼抵買,尤其是直至上個季度,滙控仍然維持派息不變,如果情況維持,股息足足有十厘之高,確是「長揸」也不怕。

  港人眼中之美食,為甚麼變成外資眼中的毒藥呢?因為在他們眼中,看到的是另一個景象。曾幾何時,滙控與花旗長期爭奪全球最大銀行的美譽,結果花旗在這次金融海嘯中重創,以現時滙控發行股數一百二十億股計算,市值仍然高達八千億,相反,花旗目前的市值只有一千七百億元,僅僅等如滙控四分之一!

  不要忘記的是,花旗市值大蒸發之餘,還在去年向中東股神和新加坡 主權基金分別發行優先股和換股債券強化財政實力。相反,滙豐管理層在金融海嘯中一直採取保守策略,及早撤離高危的次按市場,削減介入高風險產品,但在其他銀行紛紛由政府注資後,滙控面臨的財務壓力就不斷受到質疑。

  最值得留意的是,美國 金融體系經過去年十月份連番急救後,一度穩定下來,但踏入新一年,情況再度惡化。美國銀行 急沽手頭持有的中國建設銀行 股份,反映管理層籌集資金之情急;其後,該行透露,去年底併購美林 的計畫可能無法完成,要求華府再次出手注資逾千億元。至於另一家大行花旗,亦決定放棄堅持多年的「金融超市」夢想,出售賺錢機器所羅門美邦,兩家大行的行政總裁,都被視為丟職的高危人士。在美國金融海嘯有可能爆發第二波的情況下,同屬美資的大摩,對滙控的評價自然和港人有天淵之別。

  次波海嘯 觸發拋售

  除了美國,滙控在歐洲,特別是英國亦有龐大業務,這部分的暗湧,要比美國還難捉摸,原因是英國政府一早拋出全面包底的注資方案,幾乎把幾家主要銀行都「半國有化」,所以市場危機惡化和資產變壞的問題有多嚴重,不易從英國銀行股的股價反映出來。剛有消息傳出,為了頂住第二波惡浪,英國政府隨時要再向銀行業注資,拒絕拿「綜援 」的滙控,要自行承受英國樓市和消費市場滑坡的苦果了。

  這次大摩唱淡,面對滙控「粉絲」的護價買盤如摧枯拉朽,這不但在於他們口術高超,也在於他們對美英金融業務的困境有全局觀,這些由大行付出痛苦代價買回來的經驗,當然不是港人憑對滙控的感性認識所能替代,所以本地投資者要和外資對壘,入市之前先要惡補和留意外圍市場的最新訊息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