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biz.yahoo.com/100331/241/3qmdm.html
4月 1日 星期四 05:10 更新
【明報專訊】港人向來被視為是「搵錢動物」,無論對投資房地產、股票、基金或債券,都表現得極為熱中;本身為認可財務策劃師、現為尚乘財富策劃(AMTD)董事兼行政總裁的曾慶璘寄語廣大投資者﹕「人人都會問究竟是買樓、買股票、買基金、債券、抑或買外幣最能夠賺錢;不過,我認為在搞清楚何種投資最賺錢前,必先要了解哪一種投資更容易蝕錢;換句話講,投資入市前,必須要做足風險管理!」以投資房地產而言,曾慶璘認為「磚頭」擁有的「防守性」雖較其他投資產品為高,但(入市前)同樣必須要量力而為,以及具備充足彈藥,以預防萬一樓市下滑時,仍有第2注資金「救亡」。
曾慶璘上周在《明報》置業網舉辦的《樓市大時代致勝攻略》講座上表示﹕「香港是世界上最獨特的地方,因為買樓、投資與香港人的日常生活,絕對是息息相關。好多人都會問,究竟是買樓、買股票、買基金、買債券、抑或買外幣,哪一樣最能夠賺錢,但我認為在搞清楚哪一種投資最賺錢前,須先搞清楚哪一種投資更容易蝕錢。」他強調,不論是投資房地產或其他金融產品,都必須堅守兩大原則﹕量力而為、做好風險管理。
預留資金 應付逆市
曾慶璘笑稱﹕「一般人都會覺得,物業是『防守性』最高的投資產品,萬一樓價下滑,最多是將物業留給自住,又或將其『傳』予自己的兒女、甚至孫兒。」不過,他認為入市房地產市場前,同樣必須要做好風險管理,「大部分人買樓都要承做按揭,少則做四至五成(按揭)、多則做九成(按揭)。有些買家甚至只繳付5%首期,不過,若樓價出現大變動、下滑時,(承做高按揭成數的物業)就會即刻變成負資產,此舉正顯示樓價的波動性被低估。」
做好風險管理的具體行動,曾認為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預留「第2注資金」,以應付市場可能突然出現的逆轉。「至於量力而為,就是必須確保買樓後,自己擁有供樓能力。只要『搞掂』每月供款,就不會有任何問題;就如1997年後樓價一度暴跌近七成,但只要業主不斷供,銀行不會貿貿然來收樓,對供樓家庭的生活,其實沒有太大影響。」
按揭銀行助評估風險
他認為,供樓款項佔家庭收入的變化,較樓價變化對供樓家庭的影響更大。因此,只要做好風險管理,以及計算好自己和家庭成員的供樓負擔能力,物業就成為「防守性」更強的投資產品;此外,買樓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承做按揭時,銀行界亦會幫助買家進行風險承受評估。
曾續稱﹕「與投資房地產最大不同的是,很多『玩』股票及其他金融產品的人,都會自以為是『(股神)巴菲特在亞洲傳人』,自以為每次都可在低位入市、高位出市,結果是好多人都弄至焦頭爛額,這都是自我風險管理、紀律性不足的後果。」
撰文﹕林可為、陸振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