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0日星期六

垃圾灣闢鬧市 觀塘再變身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319/4/h3g7.html

(明報)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05:10

【明報專訊】觀塘,香港第一個衛星城市。香港歷史研究者鄭寶鴻指出,開埠初期,觀塘是一片山丘及海灣,因海灣用作堆填垃圾,故戰前名叫「垃圾灣」,日治時期命名「塵芥灣」,塵芥日本 字意思解作垃圾。50年代,政府決定將香港發展為工業港,並於1957年將觀塘開闢為工業區,大量工人湧入觀塘謀生,勞動階層亦應運而生。為應付工人日常生活需要及相應配套,政府於1959年全面發展觀塘市中心,開闢裕民坊作商住用途。

市建局 觀塘項目總監李樹榮指出,過去50年,觀塘人口由當初的6萬激增至今天的60萬,商住空間不敷應用。裕民坊一帶樓宇大部分建於60年代,經過時間洗禮,日久失修,居住環境漸趨惡劣,有見及此,市建局於2007年決定在裕民坊開展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市區重建 計劃,面積達5.35公頃,相等於10個足球場。

銀都戲院 首代留學 建築師手筆

在翻天覆地的重建計劃中,區內建築物亦陸續完成其歷史任務。建築師朱卓雄指出,裕民坊已結業的銀都戲院建於60年代,有1400多座位,屬傳統式大戲院設計,其罕有的金字屋頂具去水功能,而尖頂空間亦物盡其用,兼作儲存風喉及冷氣系統。原來,戲院設計出自中國首批留學建築師之一的范文照手筆。范氏 1927年聯同其他第一代的建築師創辦中國建築師學會,是20世紀初期中國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代表作有上海 音樂廳、上海美琪大戲院及香港豪華戲院等。

銀都戲院經理崔顯威見證了戲院在電影業興衰影響下的幾個變化。銀都戲院1963年開幕,鄰近的輔仁里是摩登大笪地,夜市遊人如鯽,有熟食、賣武、占卜、賣唱等,十分熱鬧,暢旺的人流同時替銀都帶來輝煌業績。在市場競爭下,戲院於90年代一分為二,改為兩銀幕、兩影院;隨著電影巿道下滑,2000年只剩下位於樓座的迷你戲院。受觀塘重建計劃影響,銀都已於2009年7月結業。

工業北移 工廈變身寫字樓

受工業北移及重建計劃影響,觀塘不少工廠大廈將用途改變。建築師何文堯指出,建築物與人的生命一樣,需要定期檢查與更生才能夠持續發展。開源道駱駝漆大廈是「活化工廈」計劃下一個成功例子。大廈自1985年開始主要用於生產油漆及儲存倉庫,90年代香港工廈供過於求,廠方於是利用原有設計適當地更改用途。工廈呎價較市區樓宇便宜,用家在商言商,樂於接受,近年不少銀行及著名會計師樓紛紛遷入觀塘工廈。

活化工廈另一做法是將整座大廈拆卸,建成全新的現代建築物。何文堯認為新大廈往往欠缺傳統工業的生命力與人性,與舊有的格格不入,這對於市區發展與更生是否有絕對好處?值得思考。

■節目資料

香港電台 電視節目《香港故事》「走過觀塘五十年」,下周一(22日)晚上7時於亞洲電視本港台 播出,港台網上廣播站(http://tv.rthk.org.hk)提供視像直播及重溫。

文:《香港故事》編導翁子忠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