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日星期二

查懋成:中港樓價脫節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1101/Columnist/my_mya1.htm
2010年11月1日
【明報專訊】中國人傳統喜歡「買磚頭」保值,在低息環境下,香港樓價節節上升,即使政府連番出招,亦未見有回調象。而內地經濟騰飛,一線城市的樓價近年更以倍數上升。本身在中港都有地產業務的香港興業(0480)董事總經理查懋成坦白地說:「中港樓價已經與普羅大眾脫節,市民難以負擔。」

不明白為何不能定期賣地

「現時香港的息口極低、Long Closing(長成交期),首期金額又不高,樓價怎會不升?」查懋成認為所有客觀環境,對炒家十分有利,導致現時樓市由炒家主導。他並指出,中國大城市北京、上海樓市面對類似情,投資途徑少令房價急升。但他強調,導致香港樓價與現實脫節還有另一主因,就是香港政府土地供應不足。

高樓價元兇:土地供應不足

自從2002年推出「孫九招」之後,政府改用「勾地表」制度,代替政府原先行之已久的定期賣地。查懋成認為,此一變革成了推高樓價的「元兇」。「好坦白說,難以明白定期賣地點解會遇到如此大阻力,從前一直是這樣,不見得社會暴動。」

結果是土地供應太少,連大地產商也要搶細地,就像早前新地(0016)投得的粉嶺地皮,規模極小,以往只屬中小型地產商之爭,但如今大地產商亦加入競爭行列,可見地產商如何「渴地」。

單位數目仍處歷史低位

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提出,會實行彈性賣地,若發現供應太少,政府便會主動拿地皮出來拍賣。但查懋成仍然覺得,特首提出每年提供2萬個私人住宅並不足夠。「單憑直覺,2萬個私人住宅單位,屬歷史上較低位的數目,可否解決問題呢?」

本報翻查資料,香港近5年的落成私宅單位均低於2萬個,但相比1999年至2004年之間,2萬個單位確屬於較低的水平(圖1)。

查說,因為建樓需時,未來幾年本港的私人單位供應少,樓價仍會維持在高位。但他提醒,如幾年後供應增多,情將會有變。「現在都是炒樓的多,不是太健康,樓市一轉,突然間可以有很多供應出來。」

瑞安房地產(0272)主席羅康瑞早前曾批評,大財團壟斷了本港的地產業。查懋成亦同意中小型地產商生存空間愈來愈窄。「過去幾年,政府推出的地皮愈來愈大塊,以港鐵上蓋為例,每幅拍賣價動不動幾十億元,中小型地產商根本無能力承接。吃下了隨時做一鋪,就什麼也不用做。」

認同大財團壟斷地產業

不過,他不忘讚政府近日終於聽到他們的聲音,主動推出較小型的地皮拍賣。本港部分地產商如恒隆地產(0101)及瑞安,已逐漸將業務重心遷到內地。查懋成也笑說:「好在政府改了少少,若再不改,我們也差點要逼上梁山。」

對於政府推出措施打擊「發水」比例,查懋成十分支持。他說,以前有些地產商藉政府規則「發水」,令到實用率降低,每呎樓價變得不真實,對其他地產商不公平。查說港府以往做得太鬆,外國根本不存在「發水」的問題。「好像我們在泰國的樓盤,泰國政府規定以實用面積計價,亦會派人入屋量度,核實單位的呎數,好像泰國當局的規定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撰文:林紹桐、高志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