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
簡單實用投資心法(一):SMART的好處(II)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1109/Columnist/ed1_00003626.htm
2010年11月9日
上期提過,善用SMART訂定目標,可以得知自己是的投資,是過份進取,還是太保守。今期續說SMART的好處。
先重複何謂SMART?意指個人訂立目標時,目標應符合以下五大原則:
*S = Specific(清晰明確)
*M = Measurable(可量化)
*A = As if now(好像就是現在)
*R = Realistic(不難不易)
*T = Time-bound(有時限)
善用SMART的另一好處,是能激發我們持續進步。同一件事,就算不斷重複練習,除一小撮出類拔萃的人外,進步的幅度會越來越少。為甚麼?據提倡「刻意練習」理論的著作《我比別人更認真》(作者:Geoff Colvin柯文)所述,大部份人練習的內容太易,所以進步難求。
練習的難度,可以分為三個水平:「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learning zone)以及「恐慌區」(panic zone)。在「舒適區」中,我們只練習自己一早已懂、輕而易舉的內容。「恐慌區」則是太深:「那裡的活動,難到我們連怎麼着手,都毫無頭緒。」而「學習區」則處於中間,既非難到無從入手,亦非簡單到了然於胸。以一簡例說明:一個小六學生,埋首溫習小三課本,是自陷於「舒適區」,讀十年、廿年,也難突破現有水平;要他學習中五課程,程度差太遠,是陷他於「恐慌區」中,除了嚇到面青,茫然不知所措外,別無其他結局。只有中一或中二的水平,才是他的「學習區」。
以圖像顯示,三個學習區域,呈同心圓的關係:
圖:練習的難度,可以分為三個水平:「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learning zone)以及「恐慌區」(panic zone)
問題是:撇開完全不練習的人,大部份的「練習」,難度皆設定於「舒適區」中,而非仔細分析自己的能力圈,將之分割成數個極為具體的層面,然後專注琢磨,針對練習不足之處,直到改善為止。而是不斷處於既舒服、又安全的「舒適區」中,久無進步,而不自覺。
例如不少朋友,喜歡利用技術分析,炒出炒入,補捉高沽低撈時機。最常用的有圖形(三角形、旗形、島形)、平均線、RSI、MACD等。這些指標,明白不難,單一運用,亦非難事,但同時運用,會多有矛盾。例如指數升破平均線,利好,可做好;但RSI卻呈超買,不宜入市。應如何取捨?單邊市和上落市,出擊的手法又有何分別?這些技巧,如未掌握,只因怕犯錯,自困於「舒適區」,只是不斷沿用舊有知識,一時用吓RSI,一時用吓平均線,時中時唔中,而不去整合自己已識的技巧,或了解其他補捉時機的心法(如市場互動技術分析Intermarket correlation),去提升測市準繩度,就算日征月戰,亦未必可提高回報。
更糟的是,大部份人除自困於「舒適區」外,更有嚴重高估自己能力的傾向。《錯覺》(Why we make mistakes: How we look without seeing, forget things in seconds, and are all pretty sure we are way above average)(作者:Joseph T. Hallinan)中,一項關於美國俄亥俄州「舒斯利恩中學」的心理調查,是可堪玩味的典型。研究者要求從這所中學畢業的學生,回憶一下他們自己以前的成績。研究者再拿他們的答案,和原始成績紀錄做比對。結論如下:
- 至少有29%的學生,在回憶自己的成績時出現了錯誤。
- 學生們所犯錯誤並非中性。太部份人拔高自己的分數,而不是降低(把某門課本來是B的成績,記成了A)。
- 學生們對自己的好成績,比對自己的壞成績,有着更好的記憶力。成績是A時,回憶的準確率是89%;成績為D時,回憶的準確率卻只有29%。
- 總體上,在99名學生中,有79人誇大了自己成績。
「舒斯利恩中學」畢業生的錯誤,我們也多會犯上。例如特別記得上個牛市,獲得豐厚回報的股票,但近幾年投資回報低落,卻多視而不見。也甚少人會長期紀錄自己每年的投資回報,並與當年指數的回報,作出比較,看是跑贏大市,或是跑輸大市。看到了別人個別的失誤,卻看不到自己整體的平庸和不足。
簡言之,我們學習停滯不前,皆因甘願自處「舒適區」中,並高估自己。對付的辦法之一,就是SMART。
只要我們依循SMART原則,去訂定目標,有助於目標清晰明確、可量化、有時限,我們跟目標的差距,便能清晰易見。舉個簡單例子,假設我們訂了以下目標:
- 三年內,$500,000投資組合,連股息回報,要倍增
- 根據72法則,三年要倍增,年回報率為24% (72/3)
- 即是第一年,組合必須獲利$120,000
假設開倉半年後,組合獲利為$15,000,步速遠低於原設定頗多。由於目標清晰明確,較易發現問題所在(就是獲利比預期低),從而激發自己,去找出問題癥結(如選股策略不濟、買入時機不對、現金水平太高、主要持股大跌、沒耐性持有),從而找出解決辦法(從新的角度,審視自己的選股方法、上投資課、向別人請教等),並付諸實行。
相反如沒以SMART原則,去訂定目標,現狀和目標間的距離,便難以發現。空泛、不可量化、沒有時限的目標,如「我要財務自由」,對於刺激自己離開「舒適區」,效果微乎其微。(可能的反應會是:「原來戶口有D錢贏,幾好呀,幾醒!Go Go Go!」)模糊的目標,模糊地執行,最終多落得「我(自以為)很叻,但我回報平庸」的痛苦收場。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